全台今年已出現3例病例皆是染伊科病毒的併發重症個案,其中2例不幸死亡。值得注意的是,今年已經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,含2例死亡,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。

伊科病毒和一般腸病毒的比較差異。(下圖/疾管署提供)

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,伊科病毒和一般腸病毒較為不同,一般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為「5歲以下幼兒」,會有泡疹性咽峽炎、手足口病等特殊症狀,重症時會有腦炎、心肌炎、肢體麻痺。至於伊科病毒,主要重症對象為新生兒,症狀表現為發燒、活動力下降、喝奶量下降,若引發重症可能會肝炎、腦炎、心肌炎、新生兒敗血症、多重器官衰竭,又以3個月以下嬰兒最為危險。根據疾管署統計,2012年至今的伊科病毒重症個案,有高達6成為1個月以下新生兒。

這兩種腸病毒的傳播途徑皆為呼吸道分泌物飛沫、接觸或者糞便帶有病毒傳染,目前治療方法只有支持性療法,沒有特效藥物。特別的是,伊科病毒在成人與大小孩身上就像一般感冒,僅有發燒、不具特異性的疹子。疾管署提醒,孕婦、新生兒與其照顧者要注意避免接觸生病的人,注意個人衛生與嬰幼兒健康狀況;準媽媽懷孕期間、生產前後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並留意自身健康,產前14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、上呼吸道感染、腹瀉、肋肌痛等症狀,應告知醫師並與嬰幼兒採取適當隔離;家中成人或幼兒等接觸者亦應落實以肥皂勤洗手,如有身體不適,應避免接觸新生兒,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。

有關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、新生兒腸病毒感染管制等資訊,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(http://www.cdc.gov.tw/)/傳染病與防疫專題/傳染病介紹/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/治療照護項下。